唐山创业网
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说有这样一个东西,十年前两袋泡面的钱就能买到,十年后卖掉就够买一辆奥迪A4了,你会觉得我疯了吗? ?
然而,比特币近十年来的价格走势告诉世人,确实存在着一夜暴富的神话。
2011 年 1 月,一枚比特币的价值仅为 0.3 美元左右。 十年后的今天,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已达到61,000美元以上,涨幅超过20万倍。 比特币可以说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最大的财富创造运动。
▲3月14日,比特币历史性突破6万美元。
就连俄罗斯军方也抵挡不住诱惑,开始在西伯利亚建设矿场开采硬币。
据俄罗斯国防部“红星电视台”报道,一座由俄罗斯军方监管的巨大比特币矿场隐藏在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附近的一座水电站中。
▲俄军水雷规模巨大
西伯利亚寒冷的气候为军方采矿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散热条件,在水电站附近建设还可以获得低成本的电力资源。
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大国军队为之倾倒?
什么是比特币
我们现在网上进行的交易都是围绕银行进行的,或者是授权给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 每笔交易都记录在央行的“大账本”中。 我们现在的货币体系是中心化的货币体系。
▲次贷危机动摇了人们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信心
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 在可怕的金融灾难下,每个人都被以银行为基础的货币体系所震撼。
谁也没有想到,150年后,银行业巨头雷曼兄弟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倒塌,无数人的财富化为乌有。
这时,“中本聪”出现了。 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中本聪只是他在网络世界中的昵称。 他的目标是发明一种新的金融体系,以对抗各国过度发行货币造成的通货膨胀,并绕过蚕食人民的金融机构。
▲这些人自称是中本聪
中本聪设想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基于密码而非信用的去中心化货币交易系统:任何达成交易意向的双方都可以直接进行交易和支付,无需第三方中介参与。 于是中本聪设计了一个新的在线货币系统——区块链。 核心是系统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像传统银行一样的“账本”。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举个例子:张三、李四和另外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区块链货币系统,五个人每人都有一个账本。
当张三花一元钱买李四的鸡蛋时,这笔交易记录在张三的账本上,李四的账本上也有记录,同时,这笔交易也记录在其他三人的账本上。
当每个人的账本上都有交易记录时,就不会有欺诈行为:如果张三凭空写下自己的账本上有100万,那么其他四个人通过账本发现张三没有100万。百万。 如果钱收到了,那么张三的钱就是假的,不会被大家认可。
在中本聪设计的货币系统中,“账本”记录在数千个区块中。 每个区块记录了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转账和余额。 所有区块都经过特定的算法,后一个区块包含了前一个区块的所有信息,形成了严密的区块链。 虽然每次发生货币流动都必须记录所有区块,但好在它非常安全稳定,不可篡改,全程留下痕迹,可追溯。 公开透明。
▲区块链概念何时流行
相反,它已成为一种新的诈骗和赚钱方式。
而如此多的数据计算需要很多人参与来计算和维护数据块。 维护区块是有成本的(电费+个人电脑算力),所以中本聪设计了一个奖励系统。 系统将发行比特币来奖励那些自愿维护区块的人。
▲比特币没有实体,只是维护区块的奖励
2009年,世界上第一个比特币被中本聪自己挖出来后,制定了一个规则:每记账一页(打包一个区块),奖励50个比特币,此后每21万个区块(差不多4年),奖励减半一次。
这道数学题很容易计算。 到2140年左右,打包一个区块的奖励将不到比特币的亿分之一。 然后游戏就结束了。 届时,系统将总共发行了2100万个比特币,并且不会再有可能创建新的比特币。
▲中本聪用他的个人电脑开采了第一个比特币
根据这个规则不难知道,一开始获得比特币很容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比特币变得越来越费力,成本呈指数级增长。
为什么比特币如此有价值?
其实,挖比特币一开始只是一群程序员的自娱自乐。 一些程序员自愿加入维护区块,系统给了他们一些毫无价值的比特币,而这些比特币只在他们的小圈子里流通。 只是为了我自己的娱乐。
突破时刻发生在 2010 年 5 月 22 日,一名程序员花费 10,000 个比特币(价值 40 美元)成功购买了两个披萨。 这说明比特币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第一次真正具备了货币属性。
以今天的比特币价格计算,这两个披萨价值 5 亿美元,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披萨。
▲花一万比特币买两个披萨的程序员
自此,5月22日成为比特币世界最大的节日,比特币被业内人士称为“大饼”。 自此,比特币开始升值。
作为一种电子货币,比特币最大的特点就是总量固定。 可获得的比特币仅有2100万个。 每开采一颗,就会少一颗。 传统货币基本不存在通货膨胀。
其次,比特币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电子加密货币,基本上不可能进行金融欺诈。 此外,比特币交易是匿名的。 当使用比特币进行交易时,您只知道某个账户进行了转账。 至于具体交易人的具体信息,你一无所知,可以完美规避世界各国政府的监管。
▲比特币是黑色交易的绝佳货币
这样看来,比特币是地下非法交易的完美货币。 在世界不为人知的黑暗面,人口贩卖、军火贸易、毒品交易、儿童色情、洗钱等活动盛行。 交易量越大,对比特币的需求也越大。
因此,有人评价比特币是一种完美的投机产品。
炒股的同学一定听说过“主题是第一生产力”。 就像原本不值钱的钻石一样,靠着“钻石恒久远,钻石恒久远”的理念,原石被炒作成了无价之宝。 比特币的光彩远远超过钻石。 它“与流行的区块链技术挂钩”、“可与传统货币相媲美”、“数量有限以保值、抵御通货膨胀”。 这些理由都是资本最好的理念。
▲钻石是21世纪最大的骗局
当每个人都认为一块石头有价值时,那么这块石头就有价值了。 当比特币能够激发大家的想象和欲望,并且有人不断跟风,愿意为比特币买单时,比特币的价格就开始疯狂上涨。
从2010年到2011年,比特币从0.003美元上涨到0.5美元,增长了167倍。 2011年,随着主流媒体不断发表与比特币相关的文章,世界各地的投资者纷纷涌入炒币,2011年中期达到31.9美元,较初始价格上涨16000倍。
每个人都认为这太疯狂了。 比特币并没有停止。 2017年升至18,674美元,到2021年3月中旬升至61,000美元,已是初始价格的1900万倍。 没有人知道这座首都。 接下来狂欢节将如何升级?
中本聪设计的货币体系原本是对抗传统金融的屠龙勇士,但比特币最终却长出了龙鳞。 资本的进入让比特币不再是原来的比特币。
如何挖掘比特币?
之前我们提到过比特币是怎么来的。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做“数学题”所获得的奖励。 全球第一批 50 个比特币是由中本聪使用家用电脑开采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挖矿对设备算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在,如果你还想用一台配置好的家用电脑来挖矿,假设挖矿难度不再进一步增加,那么237年就能挖到一个比特币,消耗的电费将大于挖矿收入。
显然,挖矿比特币已经不再是普通人可以参与的游戏了。
最初,矿工使用普通CPU进行挖矿。 随着挖矿变得越来越困难,他们转而使用并行计算能力更强的显卡。 后来专门为挖矿设计的集成电路矿机成为挖矿的绝对主力。 ,这些矿机专门用于包装区块。 一台机器的价格在1万元左右,但可以达到100万个CPU的挖矿能力。
▲ASIC矿机
如果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来挖矿,其312万个CPU核心的算力还达不到几千元的ASIC矿机的算力。 现在最常见的比特币矿场至少有数千台疯狂矿机组成阵列。
▲矿场内密密麻麻的矿机
藏在山里的印钞机
超高算力意味着超高功耗。 一位矿主透露,他的矿机共有5000台矿机,额定功率为1320瓦,运行一小时耗电6500千瓦时。 而我们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能源消耗庞然大物。
2017年,全球比特币挖矿耗电量达到30.14太瓦,超过欧洲19个国家耗电量总和,占全球发电量的0.13%。
▲图中黄色表示的国家/地区
年用电量已低于挖矿用电量
对于矿老板来说,他们不在乎消耗多少电,只要挖出的比特币比电费贵,他们就能赚钱。
中国和比特币
从2021年1月开始,伊朗十多个省市出现电力短缺、限电情况。 尤其是在首都德黑兰,几乎每天都会随机发生两个小时的停电。 每天有超过1000万生活在德黑兰的人陷入黑暗。 。
在伊朗,发电成本为每千瓦时2美分,矿主只需2.2美分即可购买千瓦时的电力,相当便宜。
▲各国电费
如果你去德国采矿,你一定是疯了。
最终,伊朗政府发现了14个巨大的电子货币矿场,这些矿场耗电300兆瓦,满负荷运行时耗电450兆瓦。 这个电量足以为一个拥有10万人口的城市供电。 由于电力便宜,矿主们纷纷带着矿机涌入伊朗,使伊朗成为全球第六大加密货币矿场。
蜂拥而至的矿场老板大多来自同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国,无可争议的全球第一矿场。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以北70公里处的达拉特旗的一座小城市里,坐落着全球最大的比特币矿场。 它曾经一年生产13万个比特币,按现在的价格相当于近10万个比特币。 400亿元,这个矿区占全球比特币算力的5%。
▲矿井用的电缆这么粗
这个疯狂的矿井只是一个缩影。 内蒙古、新疆、云南、四川的山里藏着无数的比特币矿场。
目前,全球65%的比特币算力集中在中国,这意味着全球60%以上的比特币是在中国开采的。
为什么是这些省份? 因为电费足够便宜。 山西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地。 2016年,煤炭储量近万亿吨的内蒙古迎头赶上,全年产煤8.38亿吨,成为中国第一煤炭大省。 同时,内蒙古还拥有最大的风能资源。 。
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发电量大但使用量小,直接导致电费低得惊人。 冬季火电过剩,电费可低至每千瓦时0.12-0.16元,矿老板们带着矿机涌入这里。 ,落户内蒙古进行采矿。
夏季,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水资源丰富,电价可低至0.08元/度。 雨季期间,拉动矿机的车辆将向西南方向迁移。
▲矿主们像候鸟一样在内蒙古和西南地区之间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