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投资者可能已经忘记了,在这个杀手级武器被创造出来的前夕,生成式人工智能曾经是一扇窄门,窄得连马斯克都几乎失去了信心。
在当时的舆论看来,AGI的道路不够性感,不够新潮,不够引人注目,能够战胜聪明的并行计算方式也不够轻盈。 创始人Sam每次与投资者会面时都被视为骗子,这可以作为这种极端群体情绪的注脚。
某种程度上,从本周朱啸虎与傅盛关于大车型赛道投资的争论不难看出,在这个新技术周期中,投资判断和发展趋势的共识已经越来越稀缺。
但抛开表面的浮云,在过去的周期中,有些人选择了坚守窄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人曾经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未来要去哪里,可能会成为我们捕捉当今新技术周期方向的灰线。
01
我常常想起2019年的那个深秋。
当日,蔚来汽车在上海举办了第三届蔚来日。
与会前公众对蔚来财务状况的担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斌在蔚来日后的发布会上依然淡定从容地吹牛。
当记者问他是否考虑过平衡现金流、适当削减研发支出时,李斌摆摆手:
“现金流是过了成长期的成熟上市公司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像我们这样的新能源汽车创业公司不需要考虑。”
李斌随后不厌其烦地将蔚来与特斯拉进行了比较:
特斯拉为其三款新车型各投资了数百亿美元; 蔚来旗下三款车型总共花费仅100亿美元。
李总笑道:这证明我们蔚来的研发效率是惊人的。 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我们会一直游到水变蓝。
特斯拉? 他可以代替它。
马斯克? 这才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
一天烧掉3000万? 股价创历史新低? 不存在的。
在李斌眼里,比赛才刚刚开始。
要知道,当时蔚来账户上的现金还不到20亿元,最多只能维持蔚来的呼吸不到100天。 而被称为“2019年最惨的人”的李斌,还在为新一轮融资奔波。
可以说,市场上所有人都在等待蔚来汽车死亡。 听到如此大胆的吹牛,在场的媒体不禁哈哈大笑。
但事后看来,记者朋友笑得太早了。
下一季度,蔚来先获得中国第一VC合肥创投70亿元人民币投资,随后又通过增发融资48亿美元。
超过400亿元已经到了,背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蔚来汽车2020年销量翻倍,2021年再次翻倍,2022年突破12万辆。对于熟悉汽车制造行业的人来说,这意味着蔚来已经迈过了10万辆整车制造门槛。 死亡峡谷。
蔚来的股价也从2019年秋季的最低点1.2美元一路飙升至2020年秋季的近60美元的最高点。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年之内。
投资者低价押注蔚来一夜暴富的故事很快在朋友圈传开。
而从低位出身、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合肥斩头,一战成名,并以“赌城”的标签走红朋友圈。 凭借押注京东方、千亿投资长鑫存储、收购蔚来等一系列亮眼操作,合肥国资也被称为最好的国资VC。
时代变了,如今的新势力虽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现金流短缺,但没有人敢反方向押注、做空大势。
除了合肥战投之外,中东富豪的石油基金也正在成为造车新势力的兵工厂。
回想起来,当时那些敢于在低位充当周期捕手的投资者可能看得更清楚:
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这些新生力量的命运并不完全由他决定。 千人万浪,无数的浪花推着无数蔚来人不由自主地前行。 如果逆势而行,只会被打死。
时至今日,不知还有人还记得蔚来濒临破产时李斌在秋天挥手吹牛的场景吗? 有多少人在那一瞬间能够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财富信号。
02
成为一名自行车捕手并不容易。
相传王兴的饭否里有一个笑话:一位宁德时代的早期投资人第一次去曾毓群的办公室,被墙上的“赌徒更强”四个字震惊了。
投资者问:为什么不效仿福建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爱拼才会赢”?
曾毓群认真地回答:“单打是不够的。打是体力活,赌博是脑力活。”
平心而论,这些新能源创业者在众人都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还敢淡定地吹牛。 一方面,他们看清了碳中和的行业趋势,有勇气踏上新能源产业周期变革前的拐点。 ;
另一方面,当时“新能源等于欺诈”的主流叙事导致整个赛道面临的竞争明显减少。
新势力通过在周期底部加倍下注,完成了一次与主流叙事的豪华逆行,在碳中和少有人走的路上狂奔。
VC投资人Peter Thiel表示:竞争是为失败者准备的(“is for.”)
主流看法越一致,对逆向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大。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种间歇性的狂热/恐惧循环永远不会消失。
对于这个群体叙事体系的剧烈波动,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
当时,当前市场对区块链的主流看法出人意料地一致:
如今的区块链已经退出了VC圈甚至大众的热门圈子。
一个证据是,在百度搜索指数中,一度热门的“区块链”搜索量已远远落后于“人工智能”。
如今,公众对区块链技术的冷漠与几年前公众对区块链的热情完全不同。
舆论与顶层设计相互发酵: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2022年虚拟资产的主战场已有意无意地放在了香港离岸市场。 风险隔离的味道即将显现。 舆论对于区块链可能带来的避险情绪与顶层设计不符。 如何应对区块链问题已完成相互映射。
在主流叙事中,这说明了一切:民众对区块链技术的抵制已经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对于今天任何一个想要开始区块链技术相关投资的投资者来说,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投资委员会的严厉审查,很可能胎死腹中。 然而,一些区块链创业者可以直接归入电信诈骗的范畴。
在舆论看来,如今的区块链技术和新核电技术一样,早已属于技术史册中“尚未最终问世的技术”一页,无需关注。
所有这一切对于那个新能源等于欺诈的秋天来说有些熟悉。
03
然而,与区块链彻底淡出主流叙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蚂蚁金服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坚定投入。
近年来,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被集团内称为“区块链小王子”。 这个代号来源于井贤栋所到之处对区块链的热情。 在公开场合称其为“信仰”。
如果把井贤栋的多次演讲剥皮剥茧的话,蚂蚁目前聚焦区块链的底层逻辑大致可分为四点:
首先,过去几年,中国实际上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区块链平台。 一度淡出公众视野的蚂蚁金服,却是这个区块链平台的最大建设者。
井贤栋看到的是,就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上了三年的网课,开始补救大模型GPT等热门概念时,蚂蚁已经悄然完成了区块链行业爆发所需的技术准备:
在区块链领域的专利布局方面,蚂蚁金服每年专利申请数量均排名第一; IDC首份中国BaaS评估报告中,蚂蚁链排名第一; 在国际知识产权杂志IAM的评估中,蚂蚁链位列全球地区第一。 在区块链专利实力排名中也位列第一。
在过去的几年里,蚂蚁链已经超越了区块链。 在解决产业协作信任的过程中,沿着数据产生、流通、安全、挖矿的生命路径不断突破。
单点技术,让大树更加茂盛。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蚂蚁在iDASH国际隐私计算大赛中夺得多方安全计算与机密计算赛道冠军,共获得5个冠军,打破了IBM和微软保持的冠军纪录。
在人烟稀少的区块链赛道上,蚂蚁金服的技术承诺似乎与许多互联网公司回避区块链的主流叙事格格不入。 在井贤栋的叙述中,蚂蚁的强大自我意识行为的底层支撑来自于其双背区块链的第二个主要逻辑:
与三年前不同,今天蚂蚁链所呈现的产业逻辑也很清晰。
蚂蚁链所扮演的角色,与支付宝为代表的电子钱包技术刚诞生时的担保交易是一样的。 它还利用技术来缩短信任距离。
今天的蚂蚁链是一个信任机器。 一种路径是通过原生数字资产确权和流通产品形成底层技术和安全性能的开发和验证。 另一条路径是探索与行业伙伴的工业网络协作,形成可信的数据流通。 解决方案。
数据价值的释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本质。 一大批已经完成数字化第一步的企业开始利用蚂蚁链,实现链上数据的资本化,驱动新一轮的业务增长。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这种力量将变得更加强大。 壮观。
包括井贤栋在内,业内所有人都看到了区块链赛道这几年惊人的数字化变化:
数字资产的总市值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积累。 非国有实体发行的数字资产总市值从2016年的14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万亿美元,六年时间增长了近200倍。
一些较为激进的研究机构表示,到2030年,数字资产的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60万亿美元。
在 Ant 的心里,这整套论证逻辑大概已经被论证了一百多次了:
假设十年内数字资产交易规模达到60万亿的天文数字,蚂蚁链作为最大底层区块链平台的价值就不用多说了。
与过去的支付宝、花呗、余额宝相比,今天区块链融合技术所呈现的画面规模更大、叙事更震撼,并且实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确实,蚂蚁金服的宏大叙事中存在不同层面的非技术变量。 在舆论极度厌恶风险的当今世界,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敢押注。
但事实却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蚂蚁在区块链赛道双增的第三个核心逻辑是:
如今,中国区块链行业拥有丰富的场景应用机会,数字化与现实融合的行业化水平恰逢其时。
如今的蚂蚁链生态中,景德镇、招商港口、中远海运、英特尔等深海巨头纷纷在产业层面加入。 在商业应用层面,也实现了日上链次数超过1亿次。
在行业方面,蚂蚁链也在国际贸易、港航物流、工业制造、食品追溯等物理场景落地,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 2020年和2021年,蚂蚁链连续两年位居中国BaaS市场份额第一,今年成为唯一一家入选中国区块链平台领导者象限的公司。
蚂蚁链场景数量的快速增长与中国的产业状况有很大关系,也与蚂蚁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的长期经营战略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我国新能源、设备租赁、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行业,存在较为丰富、多方参与的传统商业模式。 存在互信成本高、协作效率低、业务不灵活等问题。
针对他们的问题,蚂蚁链的竞争优势在于能够基于AIoT+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将可信硬件模块构建到设备中,使其开机后立即上传到链上,从而实现设备信息的来源和运营数据。 流通中值得信赖、值得信赖,为上下游产业构建值得信赖的数字化协作网络,降低信任成本,提高协作效率。
以与蚂蚁合作的鲸仓物流仓储公司为例。 在北京空港智慧物流园区的鲸仓北京1号智慧享受仓库中,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立体仓库内有6万多个储物箱。 ,入库货物超过160万件。
为了管理如此庞大的仓库,鲸仓仓库需要使用大量的蜘蛛机器人来管理货物,而租赁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形成了非常传统的融资租赁业务。
对于了解融资租赁行业的人来说,一眼就能看出这种模式带来的严重效率损失。
租赁设备、贷前审核、贷后管理所产生的信用风险,如果没有区块链技术的支持,都让借贷双方都非常头疼,智能仓储模式的自我复制也是不可能的。
利用蚂蚁链的区块链技术,鲸仓保证设备数据来源可信,区块链技术实现设备等业务数据的可信流通。 仓储资产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分离,实现多方更值得信赖的合作:
就融资方而言,区块链的作用是降低投资风险,降低借贷前后的监管成本。 对于行业来说,降低了应用设备的初始投资门槛,加速了机器人的普及。
在目前的巨鲸仓库中,上下游可以同时看到仓库的真实运行状态,让上下游形成透明的协作关系,有利于降低产业链的协作和信任成本,让创新型企业主导全产业链。 数字化升级。
不仅如此,在蚂蚁链的加持下,鲸仓模式变得更加透明有效,投资者也更愿意筹集资金来帮助这一模式的快速复制:
嘉里大通物流投资鲸仓北京仓库一期项目“鲸仓”,二期项目已在建设中。 到明年这个时候,巨鲸仓的立体仓运营规模将增长200%。
事实上,受到区块链加持的鲸仓只是沧海一粟:尽管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更多的中小企业仍受到成本、技术、安全等门槛的影响,近80%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探索阶段,达到深度 仅9%处于应用阶段。
如何服务剩下的91%中小企业,是蚂蚁的甜蜜烦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是,蚂蚁正在逐渐意识到“区块链本身无法孤立地支撑未来,Web3将构成新的延伸”。
不难发现,蚂蚁拥抱公链的言论正在逐渐增多:在蚂蚁眼中,以蚂蚁为首的联盟链和公链最终将在未来完成业务整合。 就像乡村道路和高速公路一样,未来的世界注定要完成许多任务。 链化,跨链技术的变革。
在不少行业从业者看来,蚂蚁的表态意味着蚂蚁正在打造的产业协作数字网络是Web3思维的最佳体现,也是Web3与现实行业结合的基础设施。 这个宏大的叙事充满了令人着迷的未知。
不过,从蚂蚁高管的表述中不难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巨大的改变:通过联盟链,建设数字农村公路,打通业务闭环,最终目的是打造一条领先的数字高速公路。到Web3。
在蒋国飞看来,中国对数字化有着强烈的需求,无论是来自机构本身,还是跨机构的产业链协作。 他用数字高铁来对比当前的区块链行业:
区块链技术发展的本质就像货物的铁路运输。 它不仅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小站,还需要轨道、汽车、装卸、道路安全等要素来保证流通。 区块链技术相互交织且复杂。 的铁轨。
如今的蚂蚁链已经完成了基于联盟链的商业闭环,各种公开数据都表明蚂蚁链已经盈利的事实。 这是其逐步打通公链的核心信心。
有了以上四个逻辑的加持,今天的蚂蚁老大不得不说,区块链的底气来自于有根有据的来源。
如今的蚂蚁链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区块链网络,拥有最深厚的技术积累、成熟的产业逻辑、足够的场景深度。 在通往Web3的道路上,公有链与联盟链相互拥抱。 个人立场。
蚂蚁链缺少的只是机会。
04
三年前IPO急剧停止后,市场对蚂蚁金服的估值存在严重分歧。
随着顶层设计对杠杆倍数的硬约束效应浮出水面,传统数字金融业务估值不再性感,而蚂蚁如今估值弹性的核心恰恰来自于即将展翅高飞的蚂蚁链。
在了解蚂蚁链的人眼中,大多数投资机构都在重复几年前碳中和前夕的旅鼠故事:
2019年的蔚来只是一支年产2万辆电动汽车、濒临破产的生力军。 以市值与销售额的倍数来衡量,其价值不如上汽; 而蚂蚁链在2023年将使用创新业务/销售倍数产生的市场价值,这也导致数字低得离谱。
相比蚂蚁链所能呈现的数十万亿价值机会,一旦突破,可能是金融业务在蚂蚁集团估值中权重缩小的主要变量之一,也可能是蚂蚁金服上市后估值下降。 IPO失败。 改变价值模型的主要变量之一。
然而,这一前景并没有被很多投资机构看到。 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成为市场上的少数,更没有勇气单方面下注。
而对于那些把资金和体力投入到蚂蚁金服的人来说,大家都在等待一个彼此都熟悉的机会。 这些最后的参与者非常清楚,当时代的春天被压缩到极致时,强劲的反弹是不可避免的。
当年秋天的新能源如此,如今的蚂蚁链亦如此。 与碳中和的情况类似,在数字与现实融合的浪潮中,蚂蚁的命运无法完全由自己决定。 注定会有一波浪潮,将蚂蚁链推向天空。
此时此刻的参与者需要的只是一颗快乐的心。